前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给鸡场管理带来不少麻烦。
养殖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调整环控仪、小窗来控制鸡舍内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保持鸡舍内的小气候稳定,但是依然还是难阻挡部分鸡场发病。
在这段时间内,肉鸡养殖密集区山东、辽宁等地,在肉鸡中后期饲养出现了不少支气管堵塞和黑肺的病例,除了冷热天气变化应激等诱因,背后还有这些病因是元凶!
1.早期QX传支野毒破坏粘膜屏障,打开其他病原入侵的大门
为了搞清楚近期肉鸡支堵和黑肺的病因,部分大型养殖场找到实验室进行系统监测,每3天送一次样品检测。
这些鸡群早期表现为吭咔、呼噜等呼吸道症状,解剖气管有出血点,多数鸡场在10天后就监测到传支QX野毒。
传支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首先破坏气管粘膜上的纤毛。但是仅有传支病毒感染,气管纤毛被破坏后,10天左右开始恢复生长新的纤毛,鸡群总体伤亡少,控制得当,后面出栏依然有超过90%以上的成活率和不错的生产成绩;但是,此时,稍有不慎,支原体、禽流感等病原偷偷入侵,后期容易死淘率大增。
2.中期支原体和低致病禽流感H9趁虚而入,加重病情
有的鸡场整批鸡都进行连续病原监测,当发现鸡群呼吸道症状加重和死亡增多的时候,再检测鸡群感染哪些病原,发现除了有传支病毒感染,还检测出鸡毒支原体(或/和滑液囊支原体)和H9禽流感。
3.后期多病原混合感染,鸡群支堵、黑肺,呼吸困难,死亡上高峰
到了30天以后,部分鸡群开始出现大规模伤亡,每天伤亡从50-60只增加到100-200只,死亡高峰每天伤亡达到400-500只;病鸡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闭眼沉郁,解剖大部分支气管有粘液,部分鸡群出现支气管堵塞、气囊炎,甚至黑肺。
此时,部分鸡场检出病原不但有传支QX或GVI型传支病毒,同时还检测到H9禽流感、支原体或法氏囊病毒等病原。
怎么办?对型疫苗+管理+生物安全都不能少!
1.早期对型免疫,活苗+灭活疫苗免疫是底层保护
虽然目前养殖场都做疫苗免疫防控传支、流感等病毒,但是目前根据多所高校和实验检测中心监测,传支流行的是QX、GVI等毒株,部分养殖场只用H120或Ma5疫苗免疫,而这些疫苗免疫,对目前流行的QX和GVI型毒株保护效果都不理想。
鉴于目前鸡群中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检出率较高,除了用开口药(可用金霉素、泰乐菌素)净化支原体外,建议7日龄免疫后,再用支原体药物,比如泰乐菌素、泰万菌素等再次净化;也可在1日龄或7日龄免疫灭活油苗中加入质量好的利高霉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控制支原体。
2.通风管理很关键,跟着天气灵活调
天气变化快,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天气变化,用环控仪调整通风,很容易让鸡群受到一冷一热的温差刺激,导致鸡群受凉感冒,抵抗力降低,继发感染支原体、传支等病原体。
(1)建议小日龄鸡群用时控风机控制鸡舍温度,到了25日龄左右考虑时控+温控风机;笼养鸡场注意定时地面洒水,保持鸡舍湿度在70%-50%(注意,目前笼养鸡用雾线在高空加湿,虽然空气加湿了,但是容易造成鸡群受凉感冒,慎用)。
(2)大风天气,及时调整风机和关小或关闭迎风面的小窗,以免灌风太多,鸡舍内温湿度下降过快,造成鸡群受凉感冒。
前段时间《笼养肉鸡精益管理》的作者侯勇老师在青岛畜牧业博览会以上分享了,他们根据理论推算的最小通风的理论通风与实际通风差异。
在3分钟一个通风循环中,天气寒冷或刮风时,实际通风量要比理论减少很多,所以,一线管理人员不能太依赖智能环控仪,要到鸡舍多观察鸡群,把通风量(通风时间)调到上下,前后位置的鸡群都感觉舒适的温湿度才行。
3.每批鸡空场、彻底洗消生物安全是基础,必须做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物安全,有些鸡场着急上鸡或者为多养一批鸡,空场清洗消毒只用3天,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每批鸡根据不同的季节最少空场7-15天(天气冷,空场时间长),同时,每次空场前要彻底的清洗和消毒;每次上鸡给新接的鸡雏一个干净、无病毒与细菌残留的环境。
一旦空棚和清消做的不彻底,环境中有传支病毒、支原体等病原菌残留,下批鸡雏很容易遭到早期感染,继发呼吸道病症。
总之,养鸡疫病防控是一个体系,支堵和黑肺只是症状,我们要搞清楚背后的诱因和病因,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需要疫苗对型免疫、管理和生物安全都做好,三管齐下,才能真正防控鸡群少发疫病,出栏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