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的环境因素会导致水源污染、菌群失调、猪群热应激,中大猪的急性死亡案例增多,给猪场带来很大损失,现对部分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1、急性非洲猪瘟
临床特征:急性非洲猪瘟特征表现为高烧(41-42℃),萎靡不振,1-3天可能发生突然死亡无任何临床表现。
如果怀疑非洲猪瘟可采集口腔拭子、肛拭子、血拭子进行检测,严禁在猪场内解剖,防止病毒扩散。
2、中暑
猪中暑通常是由于机体无法及时散热或者遭受外界光或热的作用而发生一种疾病。猪皮下存在较厚脂肪,容易中暑。
临床特征: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急剧升高至40℃以上,四肢无力,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精神萎靡,兴奋不安,呼吸加速,张口喘气,口吐白沫,呕吐流涎,神情慌乱,双眼瞪大,眼球突出。
特征病变:① 剖检可见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广泛性出血;②肺充血、水肿;③胸膜、心包膜以及肠系膜都有淤血斑和浆液性炎症。
防治措施:重点做好猪舍环境温度的控制,防止中暑发生。一旦出现中暑马上将猪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先在头部喷洒冷水,然后再对全身进行喷洒,喷水降温的过程中,配合用风扇持续进行吹风。② 让猪饮适量1%-2%的凉盐水或者注射200-500ml生理盐水。
3、急性猪丹毒
临床特征:一头到数头猪不表现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死前可见体温升至42℃以上,稽留,虚弱,躺卧,步态僵硬,以及特征性的粉红色、红色或紫色的隆起的坚实的呈菱形或方形的疹块病变。
特征病变:①解剖急性猪丹毒可见肾脏出血、瘀血, 肿大,呈弥漫性暗红色,典型的“大红肾”;②败血症状明显, 内脏及粘膜出血、充血严重;③ 脾脏呈红色,充血、肿大;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④ 肺脏充血、水肿等。
防治措施: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是控制的关键,确诊后及时采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疫苗免疫依然是预防该病的一个有力措施,可皮内注射或颈部肌肉注射易丹净,种猪普免3次/年,1-2头份/次;仔猪 5-8周龄免疫,1头份/次;对于发病场可未发病猪群紧急接种易丹净2头份+免力健4ml。
4、水肿病
临床表现:病猪突然出现精神沉郁,喜卧,食欲减少,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四肢运动障碍,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倒地后肌肉震颤,严重的全身抽搐;发病特征:发病猪大多是猪群中生长快、采食量大、体质健壮的猪只。
剖检症状:① 肉眼病变主要有胃黏膜下层水肿和皮下水肿,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 ② 大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
防控措施: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改善饲养管理,对猪舍严格洗消,定期检测水质,防止大肠杆菌超标,防止饲料污染。疫苗防疫方面,可对产前母猪和断奶前仔猪使用大肠杆菌疫苗防疫。
5、急性链球菌
急性链球菌常为败血型和脑膜炎型
临床症状:急性败血症型突然死亡,死亡前可见震颤,废食,便秘,皮肤发绀。眼结膜潮红、流泪,在耳、颈、腹下出现紫斑,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红血液。脑膜炎病猪表现出神经症状, 如共济失调、转圈、空嚼, 继而后肢麻痹,, 四肢作游泳状或昏迷不醒等。
特征病变:败血型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 血凝不良, 皮肤有紫斑, 粘膜、浆膜下出血。多数病例脾肿大, 少数增大1-3倍, 呈暗红色或紫蓝色, 柔软而易脆裂。脑炎型病变,脑膜充血、出血, 严重者溢血。
防控措施:① 保持环境卫生,做好产房和保育舍的消毒。伤口传播是链球菌的主要传播方式,做好阉割、断尾等操作的消毒和保健。②做好菌苗预防接种。
6、猪肺疫
临床特征:该型病例发病急,呈败血症症状,迅速死亡,俗称“锁喉风”。常常晚间食欲正常,次日清晨死于栏内,来不及或看不到症状。
特征病变:① 因咽喉头黏膜呈高度的炎性充血和水肿,致使呼吸严重困难,故在临床上多发生急性窒息死亡。② 全身淋巴结出血,尤以下颌、咽背及颈部淋巴结的变化最明显,呈显著的充血和水肿,切面潮红多汁。③ 肺脏呈急性水肿和充血变化。
防治措施: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往往来不及治疗,重点做好菌苗预防接种。
防控建议:以上几种细菌病的临床症状很相似,肉眼难以分辨,建议对发病猪采样后分离细菌,根据分离鉴定结果选择疫苗免疫,提高防控效率。